-
中药名称:
- 大麦
-
用药部位:
- 果实和种子类
-
别 名:
- 麰、稞麦、麰麦、牟麦、饭麦、赤膊麦。
-
归 经:
- 脾经
-
功效类别:
- 理气药
-
药 性:
- 凉
-
药 味:
- 甘
-
炮 制:
- 4-5月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-
来 源:
-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颖果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ordeumvulgareL.
-
功效主治:
- 健脾和胃;宽肠;利水。主腹胀;食滞泄泻;小便不利,汤火伤。①《别录》:"主消渴,除热,益气,调中。"②《唐本草》:"大麦面平胃,止渴,消食,疗胀。"③《崔禹锡食经》:"主水痮。"④《本草拾遗》:"调中止泄。"⑤《纲目》:"宽胸下气,凉血,消积,进食。"[查看说明书]
-
治疗疾病:
-
大麦 详细说明
Drugs Instructions
- 【性状鉴别】
- 果实呈梭形,长8-12mm,直径1-3mm。表面淡黄色,有1条纵沟。质硬。断面粉性,白色。气无,味微甘。
- 【主要成分】
- 大麦营养成分较为丰富,每100克含水分13.1克,蛋白质10.2克,脂肪1.4克,碳水化合物63.4克,膳食纤维9.9克,钙66毫克,磷381毫克,铁6.4毫克。此外,还含有维生素、硫胺素、核黄素、尼克酸、尿囊素等。大麦胚芽中,维生素B1的含量较小麦更多。
- 【药理作用】
- 大麦含尿囊素,以0.4-4%溶液局部应用,能促进化脓性创伤及顽固性溃疡愈合。
- 【用法用量】
- 内服:煎汤,1~2两;或研末。外用:炒研调敷或煎水洗。
①治卒小便淋涩痛:大麦三两,以水二大盏,煎取一盏三分,去滓,入生姜汁半合,蜜半合,相和。食前分为三服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麦芒入目:煮大麦汁洗之。(孙思邈)
③治蠼螋尿疮:大麦研末调敷,日三上。(《伤寒类要》)
④治汤火灼伤:大麦炒黑,研末,油调搽之。(《纲目》)大麦面作稀糊。令咽之,既滑腻,容易下咽,以助胃气。"
- 【注意事项】
- 《本草经集注》:"蜜为之使。"
- 【食疗菜谱】
- 煎汤,煮粥,或研末服。
1、大麦散:大麦30g。微炒研末。每次6g,温开水送下。 源于《肘后方》。
大麦粥
大麦粥
本品有消食下气的作用。用于饮食过度,烦闷胀满,但欲卧者。
2、大麦姜汁汤:大麦100g,煎汤取汁,加入生姜汁、蜂蜜各一匙,搅匀,饭前分3次服。
源于《圣惠方》。本方以大麦利小便;用生姜汁、蜂蜜有解毒之意。用于卒然小便淋涩疼痛,小便黄。
3、大麦粥:大麦30~60g。加水煮成稀粥,分2~3次食。
源于《金匮要略》。本品在《金匮要略》中配合药方,起辅助治疗作用。正如《长沙药解》所述:“大麦粥,《金匮》硝矾散用之治女黑疸,以其利水而泄湿也;白术散用之治妊娠作渴,以其润肺而生津也。”“大麦粥利水泄湿,生津滑燥,化谷消胀,下气宽胸,消中有补者。”
4、大麦与姜汁共用可以利尿解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