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中药名称:
- 黄芪
-
用药部位:
- 根茎类
-
别 名:
- 棉芪,黄耆,独椹,蜀脂,百本,百药棉,黄参,血参,人衔等
-
归 经:
- 肺经
-
功效类别:
- 补气药
-
药 性:
- 温
-
药 味:
- 甘
-
炮 制:
- 干晒
-
来 源:
- 豆科草本植物黄芪的根。
-
功效主治:
- 补气固表、止汗脱毒、生肌、利尿、退肿之功效。用于治疗气虚乏力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,血虚萎黄,内热消渴,慢性肾炎,蛋白尿,糖尿病等。炙黄芪益气补中,生用固表托疮。[查看说明书]
-
治疗疾病:
-
贫血
黄芪 药膳偏方
-
配方名称:
-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
-
偏方内容:
- 黄芪60克,当归20克,桂枝12克,白芍20克,炙甘草16克,大枣10克,威灵仙12克,川山甲6克,防风12克,蜈蚣2条,生姜10克,羌活12克。
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
补卫气,通经络,散寒湿。主治卫气亏虚,贼风邪气入侵,寒湿阻滞经络。
-
关联疾病:
-
-
配方名称:
- 黄芪鸡汁粥
-
偏方内容:
- 母鸡1只(重约1000~1500克)、黄芪15克,粳米100克。
将母鸡剖洗干净浓煎鸡汁,将黄芪煎汁,每次以粳米100克煮粥。
益气血,填精髓,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。适用于久病体虚、气血双亏、营养不良的贫血患者。
-
关联疾病:
-
-
配方名称:
- 黄芪三皮饮
-
偏方内容:
- 冬瓜皮、茯苓皮、黄芪各30克,生姜皮10克,大枣5枚,白糖适量。
将以上各味加水500克,煮取300克,去渣,加白糖适量。
补气,利湿,行水,消肿,健脾。
-
关联疾病:
-
黄芪 详细说明
Drugs Instructions
- 【原植物形态】
-

- 【主要成分】
- 含糖类、粘液质、胆碱、甜菜碱、数种氨基酸等成分。
- 【药理作用】
1.对中枢神经、心血管的作用:30%黄芪煎剂,可加强小鼠对学习的记忆和巩固记忆作用。
2.对心血管作用:煎剂、黄芪皂甙甲动物试验有降压作用。
3.利尿作用:煎剂对实验动物或人体均可使尿量增加,显示较强的利尿作用。
4.抗炎作用:黄芪皂甙甲可对抗组胺、5-羟色胺引起的大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,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。黄芪多糖能显著增加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。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和明显的碳粒廓清作用。
5.抗病毒作用:对Sindbis病毒、新城疫病毒(NDK)、滤泡性口腔炎病毒(VSV)及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。此外,有抗衰老、抗肿瘤等作用。.
- 【注意事项】
本品易于助火,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,气滞湿阻,食积停滞,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,以及阴虚阳亢者,均须禁服。1.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恶龟甲。”
2.徐之才《药对》:“恶龟甲、白鲜皮。”
3.《医学入门•本草》:“苍黑气盛者禁用,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,阴虚者亦宜少用。”“畏防风。”
4.《本草经疏》:“功能实表,有表邪者勿用;能助气,气实者勿用;能内塞,补不足,胸膈气闭问,肠胃有积滞者勿用;能补阳,阳盛阴虚者忌之;上焦热盛,下焦虚寒者忌之;病人多怒,肝气不和者勿服;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