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药品查询 >  中药 >  清热燥湿药 >  地丁

中药名称:

地丁

用药部位:

根类

别  名:

箭头草(《普济方》),羊角子(《乾坤生意秘韫》),独行虎(《纲目》),地丁草(《本草再新》),如意草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。

归  经:

心经

功效类别:

清热燥湿药

药  性:

药  味:

来  源:

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、犁头草;豆科植物米口袋、小米口袋或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的带根全草。

功效主治:

清热利湿,解毒消肿。治疔疮,痈肿,瘰疬,黄疸,痢疾,腹泻,目赤,喉痹,毒蛇咬伤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破血,解痈疽疥癞,九种痔疮,诸疮毒症。②《纲目》:主治一切痈疽发背,疔肿瘰疬,无名肿毒,恶疮。③《本草求原》:凉血,消肿毒。治血热筋痿,敷疮妙。④《岭南采药录》:作泻药及吐药。⑤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外用拔毒消肿。治目赤肿痛,麦粒肿,疗疮肿毒,乳痈,肠炎腹泻,毒蛇咬伤。⑥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治一切化脓性感染,毒蛇咬伤,淋巴结核,黄疸,肾炎,膀胱炎,关节肿痛,便血,鼻出血,眼结膜炎,前列腺炎。[查看说明书]

治疗疾病:

地丁 详细说明

Drugs Instructions
【性状鉴别】
①紫花地丁又名:堇菜地丁。为植物紫花地丁或犁头草的带根全草。市售品多皱缩弯曲成不规则的团块,主根数条,长3~5厘米,直径1~3毫米。表面皱缩而粗糙,土黄色,波状弯曲,具须根痕。地上部分呈深绿色至绿黄色,叶柄细长,扭曲,叶片极皱缩,用热水浸软摊开后,呈长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,全体被毛。花茎细长,顶端常具三裂蒴果,内含多数种子,长圆球形,淡黄棕色。质脆易碎。气微臭,味微苦而涩并稍粘。以色黄绿、整齐、无杂质者为佳。主产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等地。②甜地丁又名:米口袋地丁、萝卜地丁。为植物米口袋或小米口袋的根或带根的全草。主根呈纺锤形、长锥形或长圆柱形,长10~20厘米,直径3~6毫米。表面红棕色至土黄色,粗糙,有纵皱纹,多少扭曲,或有残存的支根及须根,皮孔横生,稍突起,呈点线状,色稍深。上端有多数基生叶。叶为羽状复叶,叶柄细长,小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被白色柔毛,多呈灰绿色。有时可见圆筒形的荚果,表面密被柔毛,开裂或不开裂。主根质坚而稍韧,难折断。折断面纤维极多,乳白色,内面不平坦,微显颗粒状,乳黄色,并有放射状花纹,气微臭,味淡而梢甜。以根粗壮而长、叶绿,无杂质者为佳。主产东北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③龙胆地丁又名:华南地丁,为植物华南龙胆带花的全草。多干燥皱缩成不规则团块,根部土黄色。用热水浸软,摊开观察:茎自基部丛生,多数,紫红色,顶端具淡紫色或淡土黄绿色的钟状花。叶两两对生,长圆形至长椭圆形,叶柄较短或无;近基部的叶密集,形状较大,上部的叶稀疏,形状较小。质地较脆而易碎。有青草气,味淡而稍苦。以株矮小,叶色青、花色紫者为佳。主产广西,广东等地。
【主要成分】
紫花地丁全草含甙类、黄酮类、蜡(为蜡酸及不饱和酸等的酯类),花中亦含蜡,蜡中含饱和酸(主要为蜡酸)34.9%,不饱和酸5.8%,醇类10.3%,烃约47%。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2~3两);捣汁或研末。外用:捣敷或熬膏摊贴。

我要点评地丁

Review
 
 
   

向专家提问

Ask

热门查询

Hot Query
  1. 1

    黄连

    清热燥湿药 清热药

  2. 1

    黄柏

    清热燥湿药 清热药

  3. 1

    苦参

    清热燥湿药 清热药

  4. 1

    赤小豆

    清热燥湿药 清热药

  5. 1

    白花蛇舌草

    清热燥湿药 清热药

  6. 1

    龙胆草

    清热燥湿药 清热药

  7. 1

    鸦胆子

    清热燥湿药 清热药

药品对比栏

[已加入0个,最多可放4个]

最小化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