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中药名称:
- 一枝黄花
-
用药部位:
- 全草类
-
别 名:
- 野黄菊、山边半枝香、洒金花、黄花细辛、黄花一枝香、千根癀(、土泽兰、百条根、铁金拐、签子草、小白龙须、黄花马兰、大败毒、红柴胡、黄花仔、红胶苦菜、一枝香、大叶七星剑、蛇头王、金锁匙、满山黄、黄花儿、黄柴胡
-
归 经:
- 未知
-
功效类别:
- 清热泻火药
-
药 性:
- 凉
-
药 味:
- 辛
-
炮 制:
- 取全草或带根全草,洗净、晒干、切断、备用。亦可鲜用。
-
来 源:
- 菊科植物一枝黄花的带根全草。
-
功效主治:
- 风热感冒;头痛;咽喉肿痛;肺热咳嗽;黄疸;泄泻;热淋;痈肿疮疖;毒蛇咬伤[查看说明书]
-
治疗疾病:
-
头痛
眩晕
风疹
急性上呼吸道感染
发热
咳嗽
风热感冒
上呼吸道感染
一枝黄花 详细说明
Drugs Instructions
- 【原植物形态】
-
- 【性状鉴别】
- 茎圆柱形,表面暗紫红色或灰绿色,具纵纹,光滑无毛,茎端有稀毛;质坚而脆,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中央有疏松的白色髓。单叶互生,下部叶具长柄,多脱落,上部叶无柄或近无柄;叶片多破碎而皱缩,上面黄绿色,下面淡绿色,展平后呈卵圆形、长圆形或披针形,长4-10cm,宽1.5-4cm,先端尖、渐尖或钝,基部狭缩而形成翅状叶柄,边缘有尖锐锯齿,上部叶锯齿较流至全缘,有睫毛。头状花序集生茎顶,排成总状或圆锥状,苞片3层,膜质宿存,花冠黄色,多脱落,冠毛黄白色,外露。气清香,味苦。
以叶多、色绿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: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具角质纹理,气孔不定式,略下陷,副卫细胞3-5个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,垂周壁略作念珠状增厚,赤有角质纹理,气孔少见。非腺毛有2种;表皮非腺毛由3个细胞组成,壁薄,顶端1个细胞常萎缩成鼠尾状,较小;叶缘睫毛由3-5-7个细胞组成,壁稍厚,长180-500μm。
- 【主要成分】
- 全草含酚性成分、鞣质、挥发油、皂甙、黄酮类等。
- 【药理作用】
- 1.抗菌作用 煎剂(品种未鉴定)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球菌、绿脓杆菌及舒氏、宋内氏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。
2.对家兔实验性气管炎(吸入氨水蒸气形成)的作用 煎剂内服,有治疗作用,喘息状态解除,哮鸣音消失,干性罗音减轻。因含皂甙,尚有些祛痰作用。
3. 利尿作用 提取物对小鼠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,但剂量太大反可使尿量减少。口服同样有效。对人亦有此作用。久贮失效。
4.其他作用 对急性(出血性)肾炎有止血作用,可能与其所含之黄酮类或绿原酸、咖啡酸有关。外用可治创伤,可能与其含挥发油或鞣质有关。
- 【用法用量】
- 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20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汁搽。
- 【注意事项】
口服后咽部麻辣等不适感,但大多数可在30~60分钟内消失。
脾胃虚寒,大便溏薄者慎用。
1.《广东中药》:一枝香,煎水至沸即服,不可久煎,久煎令人作呕。2.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:一枝黄花,全草有毒。未见有人误食中毒的报道。家畜中毒后出现萎靡,运动障碍,麻痹。如食量过多,引起狂乱,长期食用,会引起肠胃出血症。
- 【食疗菜谱】
- 1.治感冒,咽喉肿痛,扁桃体炎:一枝黄花三钱至一两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2.治头风;一枝黄花根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3.治黄疸:一枝黄花一两五钱,水丁香五钱)水煎,一次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4.治小儿急惊风:鲜一枝黄花一两,生姜一片。同捣烂取汁,开水冲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5.治跌打损伤:一枝黄花根三至五钱。水煎,二次分服。6.治发背、乳痈、腹股沟淋巴腺肿:一枝黄花七钱至一两。捣烂,酒煎服,渣捣烂敷患处。7.治痈肿溃后腐肉不脱:一枝黄花二两,野菊根一两。醋煎熏疮口。8.治一切肿毒初起:一枝黄花二两。煎水淋洗,或用毛巾浸药汁温敷患处。9.治咽喉肿毒:一枝黄花七钱。水煎,加蜂蜜一两调敷。10.治毒蛇咬伤:一枝黄花一两。水煎,加蜂蜜一两调服。外用全草同酒糟杵烂敷。(5.方以下出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11.治鹅掌风、灰指甲、脚癣:一枝黄花,每天用一至二两,煎取浓汁,浸洗患部,每次半小时,每天1~2次,七天为一疗程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