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名称 |
|
相关图片 |
|
功效分类 |
|
药 性 |
|
用药部位 |
|
功效主治 |
活血散瘀;理气化湿。主血瘀痛经;经闭;产后瘀滞腹痛;慢性肝炎;肝脾肿大;食积腹胀;寒湿泄泻;疝气;阴疽肿痛;跌打损伤;水火烫伤 |
|
|
|
用法用量 |
内陆服:煎汤,10-15g,鲜品加倍;或捣汁饮。外用:适量捣烂敷或汁涂;研末撒或调敷。 |
|
|
|
主要成分 |
鸭脚艾含挥发油[1],挥发油中含白花蒿烯醇(lactiflorenol),匙叶桉油烯醇(spathulenol),硫、愈创木薁(S-gua-iazulene),7-甲氧基香豆精(7-methoxycoumarin)即脱肠草素(her-niarin),气相色谱检出α-蒎烯(α-pinene),β-蒎酸(palmiticacid)[2]。地上部分含7-甲氧基香豆精,7-羟基香豆精(7-hydroxycoumarin)即伞形花内酯(umbellifereone)[3]。从花和叶中分得白花蒿素(lactiflorasyne)[4]。 |
|
|
|
药理作用 |
1.护肝作用鸭脚艾水煎液及乙醚提取物以相当于生药120g-kg给予,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,且活性成分集中于乙醚提取物部分。从乙醚部分分得的7-甲氧基香豆素有明显护肝作用。伴形花内酯则无护肝作用[1]。鸭脚艾浸膏60g/kg,显着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的丙氨酸转氨酶(ALT),肝脏重量也减轻。当剂量达到90g/kg、120g/kg时,其治疗作用更显着。电镜观察,治疗组大鼠肝细胞形太结构为化程度减轻,脂肪滴明显减少,线粒体形态趋向正常[2]。鸭脚艾水煎剂对2-萘异硫氰酸脂造成的小鼠高胆红素血症,具有明显的退黄作用[3]。2.平喘作用鸭脚艾挥发油2.56×10-3g/kg可使组胺致痉的豚鼠离体气管肌显着松弛。挥发油0.2g/kg口服,显着延长组胺所致豚鼠的抽搐潜伏期,翻倒数也减少,该作用优于同剂量的氨茶碱。挥发油7.74×10-2g/kg,即可显着增加小鼠离体肺的灌流量。挥发油0.5g/kg腹腔注射,明显抑制卵蛋白被动致敏豚鼠皮肤反应(PCA)。可见,鸭脚艾可直接扩张痉挛状态翅支气管平滑肥,对抗组胺,影响变态反应,从而发挥平喘作用[4]。3.毒性鸭脚艾浸膏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156.6g/kg。鸭脚艾20g/kg连续给大鼠口服3个月,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病量改变[2]。挥发油给小鼠腔注射的LD50为750±30mg/kg分别给家兔灌胃,连续4星期,各脏器切片镜检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[4]。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