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中药名称:
- 鱼脑石
-
用药部位:
- 矿物类
-
别 名:
- 石首鱼头石、石首鱼脑中枕、石首鱼魫、石首骨、黄鱼脑石、鱼首石
-
归 经:
- 膀胱经
-
功效类别:
- 清热解毒药
-
药 性:
- 寒
-
药 味:
- 甘
-
炮 制:
- 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seudosciaenacrocea(Richardson),2.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采收和储藏:在黄鱼汛期收集,将头骨中耳石取出,洗净,晒干。
-
来 源:
- 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seudosciaenacrocea(Richardson),2.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采收和储藏:在黄鱼汛期收集,将头骨中耳石取出,洗净,晒干。
-
功效主治:
- 利尿通淋;清热解毒。主石淋;小便淋沥不畅;鼻炎;化脓性中耳炎[查看说明书]
-
治疗疾病:
-
鱼脑石 详细说明
Drugs Instructions
- 【性状鉴别】
- 大黄鱼,耳后呈长卵形,具三棱状,交端宽圆,后端狭尖,里缘及外缘弧形。长1.5-2.3cm,宽0.8-1.5cm。全体白色,具瓷样光泽。背面从里缘向外缘逐渐降起呈嵴状。近里侧及外侧底部可见到明显的层状生长纹,后端有一斜凹沟。背面有横向嵴棱数条。腹面平滑,交后两端稍翘起。有一蝌蚪形印迹。蝌蚪的头z区昂仰,近圆形,伸达前缘。尾区斜直,为一T字形浅沟,尾端扩大,中央有一圆形突起,尾部直达后缘。边缘沟显着,宽而短,位于腹面里侧缘与蝌蚪形印迹之间。质坚硬而脆,断面可见纵向纹理和生长纹相互交织,具绢弱光泽。气微,味淡稍涩。2.小黄色,以色洁白、质坚硬者为佳。显微鉴别,耳石纵向磨片:置生物显微镜下观察,呈黄白色。腹侧生长纹平行于腹面,呈弧形近等距排列,高达纵切面的1/2;背侧生长纹数层,呈波状排列。晶形大多为针柱状、纤维状,横穿生长纹而呈放射状排列。还可见到少数散在的红色有机物。粉末特征:白色。可见到碳酸钙的针状、条状、柱状、球粒状、片状、板状、层板状晶粒和少量有机质与纤维蛋白。偏光显微镜下无色,糙面显着,二轴晶,负光性,光轴角ZY=180°,折射率Ng=1.686、Nm=1.682、NP=1.530。干涉色为Ⅲ-Ⅳ级蓝绿。消光闪图穿切数条生长纹而呈放射消光。
- 【主要成分】
- 主含碳酸钙;另含有机物0.2%-10%、纤维蛋白。
- 【用法用量】
- 洗净晒干,放铁勺内,上覆一碗,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,取出放凉。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,洗净,晾干。内服:煎汤,5-15g;或研末1.5-3g。外用:适量,研末,吹鼻或麻油调匀滴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