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药品查询 >  中药 >  祛风除湿散寒药 >  土荆芥

中药名称:

土荆芥

用药部位:

全草类

别  名:

鹅脚草、红泽兰、天仙草、臭草、钩虫草、鸭脚草、香藜草、臭蒿、杀虫芥、藜荆芥、臭藜霍、洋蚂蚁草、虎骨香、虱子草、狗咬(疒黄)、火油草、痱子草、杀虫草、大本马齿苋

归  经:

脾经

功效类别:

祛风除湿散寒药

药  性:

药  味:

炮  制:

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enopodiumambrosioidesL·采收和储藏: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,摊放在通风处,或捆束悬挂阴干,避免日晒及雨淋。

来  源:

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enopodiumambrosioidesL·采收和储藏: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,摊放在通风处,或捆束悬挂阴干,避免日晒及雨淋。

功效主治:

祛风除湿;杀虫止痒;活血消肿。主钩虫病;蛔虫病;蛲虫病;头虱;皮肤湿疹;疥癣;风湿痹痛;经闭;痛经;口舌生疮;咽喉肿痛;跌打损伤;蛇虫咬伤[查看说明书]

治疗疾病:

土荆芥 详细说明

Drugs Instructions
【性状鉴别】
全草黄绿色,茎上有柔毛。叶皱缩破碎,叶缘常具稀疏不整齐的钝锯齿;上表面光滑,下表面可见散生油点;叶脉有毛。花着生于叶腋。胞果扁球形,外被一薄层囊状而具腺毛的宿萼。种子黑色或暗红色,平滑,直径约0.7mm。具强烈而特殊的香气。味辣而微苦。显微鉴别叶表面观:①上、下表皮均有囊状腺毛,头部单细胞,略呈矩圆形,长100-140μm,直径40-56μm,柄1-4细胞。②气孔甚密,不定式,副卫细胞3-4个。③非腺毛1-7个细胞,顶端细胞长而钝圆,壁薄多扭曲,基部细胞膨大,有纵向角质纹理。④叶肉组织中有草酸钙砂晶、簇晶及方晶。此外,偶见头部为2细胞,柄6-9细胞的腺毛,其基部细胞亦膨大呈锥状。
【主要成分】
含挥发油其中有:松香芹酮(pinocarvone),土荆芥酮(aritasone)[1]。叶含山柰酚-7-鼠李糖甙(kae-mpfrol-7-rhamnoside),土荆芥甙(ambroside)[2]。果含山柰酚3-鼠李糖-4’-木糖甙(kaempferol3-rhamnoside-4′-xyloside),山柰酚3-鼠李糖-7-木糖甙(kaempferol3-rhamno-side-7-xyloside),山柰酚(kaempferol),驱蛔素(ascaridole),异鼠李素(isorhamnatin),槲皮素(quercetin)[3,4],4-O-去甲相思子黄酮-7-O-α-L-鼠李糖-3′-O-β-D-吡喃木糖甙(4-O-demethylabrectorin7-O-α-L-rhamnoside-3′-O-β-D-ylopyranoside)[5]。
【药理作用】
土荆芥油为一种杀肠虫药(主成分驱蛔素,其效较油强2倍),对蛔虫先兴奋,后麻痹,最后产生不可逆性强直;对钩虫也有效,但略差;对阿米巴痢疾亦有效,可用于慢性或带虫者;对绦虫之效颇差。土荆芥油在肠内易被吸收,吸收后一部分经肺排出,使呼气中有特殊臭气。本药有剧烈刺激性。土荆芥油对鸟型结核杆菌在体内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;对真菌(如发癣菌)则有良好的抑制作用(弱于麝香草酚而强于水杨酸)。土荆芥油中所含驱蛔素对蛔虫有先兴奋后麻痹的驱虫效果,对钩虫亦有驱除作用。
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~9g,鲜品15~24g,或入九、散;或提取土荆芥油,成人常用量0.8~1.2ml,极量1.5ml,儿童每岁0.05ml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【注意事项】
虚弱、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。小儿较成人敏感。有肾、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。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凡患神经衰弱、心脏病、肾病及孕妇等忌服。

我要点评土荆芥

Review
 
 
   

向专家提问

Ask

热门查询

Hot Query
  1. 1

    龙州线蕨

    祛风除湿散寒药 祛风湿药

  2. 1

    威灵仙

    祛风除湿散寒药 祛风湿药

  3. 1

    羌活

    祛风除湿散寒药 祛风湿药

  4. 1

    伸筋草

    祛风除湿散寒药 祛风湿药

  5. 1

    穿破石

    祛风除湿散寒药 祛风湿药

  6. 1

    白附子

    祛风除湿散寒药 祛风湿药

  7. 1

    蚕沙

    祛风除湿散寒药 祛风湿药

药品对比栏

[已加入0个,最多可放4个]

最小化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