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汗用药
【证治方药】
(一)温热燔灼营血
治法: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
方剂:消斑青黛饮(《伤寒六书》)加减。
药物:水牛角10g (镑,先煎),生石膏15~30g(先下),知母10~15g,生地30g,丹皮10g,赤芍10~15g,黄连10g,青黛3~6g(包)。
方义:石膏、知母清阳明热,水牛角代犀角以清营解毒,生地、丹皮、赤芍凉血止血,黄连清心火,青黛清肝热。
加减:心烦不安加莲心、麦冬清心,汗出鲜红加紫草、连翘凉血。神昏加安官牛黄九开窍。
变通法:也可用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(二)心肝火热内盛
治法:清热泻火,凉血止血。
方剂:黄连解毒汤(《外台秘要》)合四物汤(《局方》)加减。
药物:黄芩l0g,黄柏6g,黄连6g,山栀6g,当归10g,生地10g,川芎3~10g,赤芍l0g,丹皮6g,紫草l0g。
方义: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山桅清热泻火,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紫草凉血解毒,当归、川芎和血。
加减:心火旺加百合、莲心清心。肝火旺加龙胆草、青黛泻肝,血汗不止加仙鹤草、糯稻根止汗止血。
变通法:若以心火旺为主者,可用导赤散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合泻心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,药如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竹叶、甘草、生地,山栀、木通、莲子心、车前子等,清心泻火为主。
(三)气阴两虚
治法:
(1)益气养心敛汗。
(2)养阴清热凉血。
方剂:
(1)生脉散<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合甘麦大枣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。
药物:党参10g,麦冬10g,五味子10g,生龙牡各15g(先下),甘草10g。大枣10枚,浮小麦30g,茯神15~30g,柏子仁10g,枣仁 10g。
方义:党参、五味子、麦冬益心气,养心阴:柏子仁、枣仁、茯神安心神,浮小壶、龙骨、牡蛎敛汗,甘草、大枣健脾养血。
加减:心烦失眠者加磁石镇逆,汗出不止加糯稻根、五倍子收敛。
(2)增液汤(《温病条辨》)合四物汤(《局方》)加减。
药物:沙参15g,麦冬1 5g,生地15g,当归10g,赤白芍各10g,丹皮10g,玄参15g,紫草10g。
方义:沙参、麦冬、玄参养阴生津,生地、当归、自芍和血养血,丹皮、赤芍、紫草京血清热。
加减:阴虚甚加石斛、玉竹养阴,出血加三七、藕节止血。
变通法:脉溢汤(《外科证治全书》),党参、黄芪、当归、茯神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玄参、连翘、五味子、生地等,益心气、养心阴。
(四)脾不统血
治法:健脾统血。
方剂: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加减。
药物:黄芪15g,党参10g,白术10g,当归10g,茯神15g,龙眼肉10g,木香6g,炙远志6g,熟地10g,白芍10g。
方义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健脾益气,当归、熟地、白芍养血,龙眼肉、远志、茯神安神,木香理气。
加减:纳呆腹胀加砂仁、蔑仁开胃增食,大便溏薄加苡仁,扁豆健脾利湿。
5,变通法:气血不足者用八珍汤(《正体类要》)加仙鹤草、三七。
【外治法】
药浴法
处方:干荷叶、藁本、甘松、零陵香各15g,藿香、白芷各l0g,威灵仙20g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去渣药汁洗浴,日2次。用于因汗垢浸渍,染著体肤,为湿热蕴结者。
疗程:7日为1疗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