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冷用药
【证治方药】
(一)命门火衰
1,临床表现:病程长,起病缓,阴器寒冷,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。精神倦怠,小便清长,夜尿频繁,性欲淡漠,阳痿早泄。舌淡胖嫩,脉沉迟。
2,病因病机:肾阳亏虚,命门火衰,无以温煦阴器而致。
3,治法:温补命门。
4,方剂:扶命生火丹(《辨证录》)加减。
药物:麓茸lg(研末分次冲服),巴戟天10g,淡附子6~10g(先煎),肉桂3~6g,肉苁蓉10g,杜仲10g,熟地10~15g,山萸肉10~15g,五味子6g。党参15g,黄芪15g,白术10g。
方义:鹿茸温肾通督,兴阳生火。巴裁天、肉苁蓉、杜仲温润,附子、肉桂助阳。熟地、山萸肉、五味子补肾,党参、黄芪、白术健脾,为脾肾双补之剂。
加减:阳痿者加阳起石、紫石英、仙灵脾兴阳。
5,变通法:根据命门火衰的轻重及兼症,可选用右归丸、赞育丹(《景岳全书》),与上方均为温肾壮阳之剂。
(二)寒凝肝脉
1,临床表现:多有受寒着凉史,发作急骤,阴茎及睾丸发凉、疼痛甚至内缩,腰部沉重,少腹拘挛疼痛。舌淡,苔白滑,脉沉弦。
2,病因病机:久处寒湿环境,或房事后感冒受寒,寒邪侵袭,肝脉凝滞不通。
3,治法:温经散寒,暖肝通络。
4,方剂:椒桂汤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药物:川椒6~10g,肉桂3~6g,小茴香6~10g,吴萸6~10g,青陈皮各6~10g,高良姜6~10g,乌药6g,白芍10~15g,甘草6g,柴胡10g。
方义:肉桂、川椒、吴萸、小茴香、高良姜暖肝散寒,乌药、青皮,陈皮理气止痛,白芍、柴胡疏肝,甘草调中。
加减:少腹拘急者,加荔枝核、橘核理气,缩阳者加蜈蚣通络,畏寒肢冷甚者加淡附子、干姜温阳,身痛恶寒者加麻黄、桂枝解表。
5,变通法:可用暖肝煎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,药用肉桂、茴香、乌药,枸杞子、当归、沉香、细辛、吴萸等,暖肝通络。
(三)肝经湿热
1,临床表现:起病缓,自觉阴茎湿冷、汗出,阴囊湿痒。有臊臭气,伴胁肋胀痛,口苦而干,小便黄,大便不调。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。
2,病因病机:瀑热之邪蕴结肝经,气血不通而致。
3,治法:清热利湿,祛风止痒。
4、方剂:柴胡胜湿汤(《兰室秘藏》)加减。
药物:柴胡6g,黄柏10g,升麻5g,泽泻10g,当归10g,羌活10g,麻黄根3g,汉防己6g,龙胆草5g,茯苓10g,红花6g。
方义:龙胆草、黄柏清肝泄热,茯苓、泽泻利湿,当归、红花和血调肝,防己、麻黄根、羌活、升麻、柴胡是风药,风以胜湿。祛风止痒。
加减:阴囊湿痒者加蝉衣、白鲜皮祛风利湿,臊臭明显加防风、藿香化浊,小便混浊加萆薜、菖蒲分清泄浊,小便黄者加六一散、竹叶清利。
5,变通法:亦可用龙胆泻肝汤(《医宗金鉴》)清热利湿。上方适于兼阴囊湿痒臊臭者,此方适于肝胆湿热见口苦胁痛、心烦目赤等。
【外治法】
1,处方:川椒、蛇床子各20g。
用法:水煎熏洗阴部。日1次,每次10~15分钟。适于命门火衰者。
2,处方:艾叶30g,良姜、小茴香各10g,细辛3g。
用法:水煎熏洗外阴。日l~2次,每次10分钟。适于寒凝肝脉者。
3,处方:小茴香、大茴香各30g,川椒15g,葱适量。
用法:前三味为末,葱切碎,共炒热,纱布包外敷少腹及前阴。适于寒凝肝脉者。
【评述】
阴冷之症属寒湿,阳虚者为多。故应节制房事,避免寒拎,少食肥甘助湿之品。除内服药外,同时配合外洗常可提高疗效。若再配合针灸关元、中极、曲骨、命门等穴,有温经散寒、通络止痛作用。适于火衰、寒凝两种证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