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血(中医)用药
【证治方药】
1,胃中积热证
【主症】脘腹胀闷或灼热,甚则作痛,吐血鲜红或紫暗,或夹食物残渣,口臭,便秘或大便色黑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【治法】清胃泻火,凉血止血。
【方药】泻心汤加减。
黄芩9克
大黄炭9克
黄连9克 荷叶9克 侧柏叶12克 茜草9克 棕炭12克 乌贼骨30克 甘草6克 大小蓟各9克
加减:热伤胃阴,口渴,舌红而干,脉细数者,酌加麦冬15克、石斛12克、天花粉12克、白芍12克等养阴之品。
2,肝火犯胃证
【主症】吐血量多,色红或紫,口苦胁痛,善怒,失眠多梦,烦躁不宁,舌质红绛,脉象弦数。
【治法】泻肝清胃,凉血止血。
【方药】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柴胡9克 龙胆草9克 生地黄12克 黄芩9克
丹皮9克 栀子12克 白茅根30克
藕节12克 旱莲草9克 甘草5克
加减:若呕血不止,见胸脘满闷,口渴不欲饮者为有瘀血,加花蕊石(打成散剂冲服)6克及参三七末3克调服;血热妄行,吐血量多,加犀角2克(冲)、赤芍15克;胁痛甚者,加郁金12克、制香附10克。
3,脾失统摄证
【主症】血色暗淡,量或多或少,胃脘隐痛,喜温喜按,面色苍白,气短,头晕心悸,舌质淡白,苔薄白,脉象细弱而数。
【治法】健脾益气,温中摄血。
【方药】黄土汤加减。
白术15克 灶心黄土60克 制附子10克(先煎)
阿胶9克(烊冲) 炒黄芩9克 甘草9克 干地黄18克
仙鹤草15克
加减:本证出血量一般较少、如偏于气虚者,可用四君子汤(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)加味;暖气,腹胀便干者,加川楝子、玄胡、黄连、吴茱萸。止血药可选加炒蒲黄、白及、花蕊石、柏叶炭等。
4,阴虚火旺证
【主症】血色鲜红,头晕心悸,夜寐不宁,五心烦热,口干欲饮。大便多干黑,舌质嫩红,苔少,脉象细数。
【治法】滋阴清热,降逆止血。
【方药】玉女煎或生地黄煎加减。
知母9克 生地黄30克 白茅根30克 白及粉6克(冲服) 阿胶9克 麦冬12克 生石膏30克 牛膝15克 仙鹤草15克
加减:腹胀便干者,加炒黄芩9克、地榆12克,气虚乏力者,加黄芪30克、白术15克。
5,积滞伤胃证
【主症】脘腹胀满,嗳腐吞酸,甚则疼痛,吐血色红,夹有食物,大便黏滞不爽,舌苔厚腻,脉滑。
【治法】消积导滞,和胃止血。
【方药】保和丸加减。
山楂10克
神曲15克 莱菔子10克
半夏10克
陈皮10克
茯苓10克 连翘15克 茜草根15克 丹皮6克
三七粉2克(冲)
加减:若大便干燥者,可加大黄以通利腑气。
6,瘀阻胃络证
【主症】胃脘疼痛,痛有定处而拒按,痛如针刺,吐血紫黯或夹瘀块,舌质紫,苔薄白,脉涩。
【治法】活血化瘀,理气止血。
【方药】血府逐瘀汤加减。
炒桃仁12克
红花6克 生地黄6克
白芍15克
延胡索10克 橘梗10克 枳实12克 柴胡3克
蒲黄10克
三七粉3克(冲)
加减:气虚者,加党参30克、生黄芪30克,或可兼服生脉饮(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);血虚者,加生熟地黄18克、当归12克;痛甚者加失笑散(蒲黄、五灵脂)等。若吐血过多而出现脱证时,应服独参汤(人参50克,急煎顿服)以益气固脱。
【其他治法】
1,单方验方
(1)大黄系列制剂:生大黄粉、制大黄粉、大黄水泛丸、针剂、水剂等,适用于胃热型吐血。
(2)番泻叶粉:每次服1克,每日3次,温开水送服。适用于胃热型吐血。
(3)黄芨散:生大黄粉、白及粉,按1:3比例配制,每次3克,每日3次,冷开水调成糊状,空腹吞服。适用于胃热型吐血。
(4)益气止血汤:党参18克,炒白术15克,茯苓12克,黄芪20克,血余炭10克,炒地榆15克,白及12克,炙甘草6克。水煎服,适用于脾虚型吐血。
(5)止血合剂:白芍12克,炙甘草9克,炙海螵蛸1 2克,白及12克,槐花15克,地榆15克,蒲黄15克,仙鹤草15克。水煎,分2次口服,每日1剂,适用于脾虚型吐血。
(6)清肝凉血汤:栀子15克,白芍12克,龙朋草12克,茜根12克,紫珠草30克,甘草5克。水煎服,适用丁肝火型吐血。
(7)三七郁金汤:三七9克,郁金10克,熟大黄10克,牛膝10克。水煎服,每日2剂,适用于肝火型吐血。
2,中成药
(1)紫地宁血散:每次2瓶(8克),每日3次,水凋服。
(2)血宁冲剂:每次1包,每日3次。
(3)云南白药:每次1克,每日3次。
(4)溃平宁颗粒:1次4克,每日3~4次,口服。功能止血止痛、收敛生肌。适用于郁热所致的胃痛、吐血及黑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