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厥冷用药
【证治方药】
(一)阳气衰微
l,临床表现:手足厥冷,甚则过于腕、躁及肘、膝,面色苍白,唇青面紫,形寒蜷卧或脘腹冷痛,下利清谷。血压急剧下降。舌淡苔白润,脉沉迟,甚而微细欲绝。
2,病因病机:阴寒内盛,阳气衰微,无以温煦于外,故手足厥冷、形寒蜷卧。为少阴四逆证。
3,治法:回阳救逆。
4,方剂:四逆汤(《伤寒论》)加减。
药物:淡附子10~15g(先煎),干姜10g,甘草10g。
方义:附子回阳救逆,干姜、甘草温寒理中。
加减:阳衰阴竭,手足厥逆,下利,汗出,脉沉微,加入参益气复脉,即四逆加入参汤(《伤寒论》)。
5,变通法:阴寒内盛,格阳于外,面赤,手足厥冷,脉微欲绝,为真寒假热者,可用通脉四逆汤(《伤寒论》),即上方倍干姜、加葱白,以通脉逐阴回阳,若血压下降,汗出淋漓,脉微欲绝,用参附龙牡汤(经验方)加山萸肉大剂急救回阳、益气固脱。
(二)邪热内闭
1,临床表现:手足厥冷,一般不过腕、踝关节,发热面赤,烦渴引饮,胸腹灼热,便秘尿黄。肢冷与发热互见,热深厥深,热微厥微。舌红,苔黄厚干燥或苔白而干,脉滑数。
2,病因病机:热邪炽盛,热极而阳气闭阻,不能通于四肢。亦有肢冷转温。温后复冷,反复发作者,是为真热假寒、热深厥深之阳明里实证。
3,治法:清热泻火。
4,方剂:白虎汤(《伤寒论》)加减。
药物:生石膏30~60g(先煎),知母15~30g,生甘萆5-10g,粳米一撮。
方义:石膏清解阳明。知母清热除烦,甘草、粳米和中。
加减:若身热口渴、汗多者加人参益气复阴生津,即白虎加人参汤(《伤寒论》)。
5,变通法:若愎满胀痛拒按,大便秘结,四肢厥冷,苔黄燥干甚而焦黑起刺,为阳明腑实,用大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,药如大黄、元明粉、厚朴、枳实,通腑攻下,
(三)阳气内郁
l,临床表现:手足不温,指头清冷,一般不过腕、踝,胸胁苦满,或腹痛或下利。舌苔薄白,脉弦。
2,病因病机:气机不通,阳郁内闭,不能通达于四肢。
3,治法:理气解郁通阳。
4,方剂:四逆散(《伤寒论》)加减。
药物:柴胡l0~15g,枳实6~10g,白芍10—15g,生甘草6~10g。
方义:柴嘏疏肝解都,积实理气破滞,白芍缓急和血,甘草和中。
加减:咳加五味子、干姜,悸加桂枝,小便不利加茯莓,腹痛加附子,泄利后重加薤白。此仲景四逆散方后加减成法。
5,变通法:若肝气郁结,情志不遂,猝然晕厥,手足厥冷不温者,可用四磨饮子(《济生方》)理气开郁,药用槟榔、沉香、乌药、人参,可参见晕厥。
(四)虫扰胆府
l,临床表现:手足厥冷不温,一般不过腕、踝,上腹阵发性绞痛。有钻顶感,痛可引及右肩,呕吐清水或吐蛔,面色发青,身有冷汗。若腹痛缓解则肢冷转温。舌淡苔薄润,脉沉弦。
2,病因病机:蛔虫内伏,上窜攻冲。扰于胆府,气机阻滞而阳气不布于四末,致成厥冷。
3,治法:温脏安蛔。
4,方剂:乌梅丸<《伤寒论》)加减。
药物:乌梅10g,淡附子3g,干姜3~6g,细辛3g,肉桂3g,川椒子3g,黄连3~6g,党参10g,黄柏6g,当归10g。
方义:乌梅酸以制蛔,川椒、细辛散寒止痛,干姜、肉桂、附子温脏安蝈,党参、当归和血益气,黄连、黄柏苦能下蝈。
加减:无虚者去党参、当归。痛甚加芍药。
5,变通法:用醋大剂灌服,以酸制蛔亦可,
【评述】
手足蹶冷尚有血虚一证,因其兼见手足青紫,见于手足肢端青紫条。
又,本症分重、轻两者。重者如阴盛阳虚之寒厥、邪热内阻之热厥,可用四逆汤回阳、白虎汤清热。而轻者如阳气郁阻、虫扰胆府之证,常为一时性手足不温、指头冷,待疼痛等缓解后,手足常可自行变温。至若假寒真热者,可参“身热肢冷”证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