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心(中医)用药
【证治方药】
(一)邪热犯胃
l,临床表现:恶心欲吐,心中泛泛然,胃脘嘈杂吞酸,口臭,口渴欲饮,便秘尿黄。舌红,苔黄,脉数。
2,病因病机,嗜食烟酒辛辣,或热邪内陷,热犯胃脘,胃气上逆。
3,治法:清热和胃降逆。
4,方剂:竹叶石膏汤(《伤寒论》)加减。
药物:竹叶l0g,生石膏15g(先煎),麦冬10g,姜半夏19g,茯苓10g,生姜3片,生甘草3~6g。
方义:竹叶、石膏、麦冬清胃泄热,半夏、茯苓、生姜和胃降逆,甘草和中。
加减:口干欲饮者加天花粉、芦根清热生津;口气臭者,加黄芩、黄连清胃泄热;便秘者,加大黄通便泻下。
5,变通法;热不甚者用麦门冬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味,即上方去竹叶、石膏,加人参,养胃和中。
(二)饮食积滞
1,临床表现:恶心欲吐,心中泛泛然,嗳腐吞酸,脘腹胀满,不欲饮食。舌苔腻,脉滑,
2,病因病机:饮食不节,食积中脘,胃气不和。
3,治法:消食导滞,和胃降逆。
4,方剂: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加减。
药物:山楂10g,神曲10g,莱菔子l0g,姜半夏10g,茯苓10g,陈皮6g,生姜3片,生甘草3g。
方义:神曲、山楂、莱菔子消食导滞,半夏、陈皮、获苓、生姜、甘草和胃降逆。
加减:偏热者加竹茹、黄连清热和胃,偏寒者加吴蔸、白豆蔻温中散寒。
5,变通法:兼痰食积滞者用橘半枳术丸(《医学入门》)加神曲、麦芽、生姜、竹茹,化痰消食。若饮酒所伤而恶心、呕吐者,用葛花解醒汤(《兰室秘藏》),即葛花、砂仁、青皮、生姜、陈皮、白术、神曲、泽泻、猪苓、茯苓、人参、木香,理气降逆,和胃醒酒,可酌情加减。
(三)痰湿中阻
1,临床表现:恶心欲吐,心中泛泛然,口腻口淡,不欲饮,脘痞肠鸣,时伴痰喘咳嗽。舌淡,苔白滑,脉滑。
2,病因病机:痰湿积聚,阻滞气机,胃气上逆。
3,治法:化痰除湿,和胃降逆。
4,方剂:二陈汤(《局方》)加减。
药物:姜半夏10~15g,陈皮6g,茯苓15g,生姜6g,甘草3~6g。
方义:半夏、陈皮和胃化痰,半夏、茯苓、生姜降逆止呕。
加减:有热者加黄连、竹茹清热,有寒者加干姜、吴萸温寒,脾虚者加党参、白术健脾,苔腻湿重者加苍术、厚朴燥湿。
5,变通法:若见恶心而咽中有异物感者,用半夏厚朴汤(《金匮要略》)理气化痰。痰热恶心胸闷脘痞,用温胆汤(《千金要方》)加黄连、黄芩,清热化痰。
(四)脾胃虚弱
1,临床表现:恶心欲吐,心中泛泛然,神疲乏力,气短懒食。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。舌淡,苔白,脉濡细,虚缓。
2,病因病机:脾胃虚弱,运化不及,胃气上逆。
3,治法:健脾和胃。
4,方剂:异功散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加小半夏汤(《伤寒论》)。
药物:党参10g,白术10g,茯苓l0g,姜半夏10g,陈皮6g,生姜3片,甘草3g。
方义: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气,半夏、陈皮、生姜和胃降逆。
加减:兼湿口腻、口淡者加白豆蔻、佩兰芳化泄浊,食欲不振、脘腹胀满者加神曲、鸡内金消食导滞。
5、变通法:中焦虚寒者用理中汤(《伤寒论》)加生姜,温中散寒。胃阴不足者,用沙参麦冬汤(《温病条辨》)加竹茹、生姜,养阴清热。
【针灸治疗】
(一)毫针法
取穴:内关、足三里。
方法:常规刺法,平补平肖,留针30分钟。
疗程:每日1次,5~7次为1疗程。
(二)耳针法
取穴:神门、胃。
方法:5分毫针直刺1~2分,得气后留针30分钟,或用王不留行子敷贴,胶布固定,嘱自行按压每日3次。
疗程:耳针每日1次,埋丸隔日1次,均5~7次为1疗程。
【评述】
恶心可见于各种胃病、肝胆系统疾病过程中,其治法与呕吐大同小异,总以和胃、化痰为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