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胀闷用药
【证治方药】
(一)风寒袭肺
1,临床表现:耳内胀闷闭塞,听觉减退,耳鸣呈低音调,鼓膜轻度充血。鼻塞流涕。咽喉不利,发热恶寒,无汗。苔薄白,脉浮紧。
2、病因病机:风寒束表,肺气不宣。鼻窍不利。延及耳窍,壅塞不通。
3,治法:疏风散寒,通窍启闭。
4,方剂:荆防败毒散(《摄生众妙方》)加减。
药物:川芎10g,柴胡10g,白芷10g,羌活10g,桔梗10g,荆芥10g,防风10g,甘草6g。
方义:荆芥、防风、羌活、白芷疏风散寒,柴胡、川芎引经通窍,桔梗、甘草利咽。
加减:鼻寒流涕加苍耳子通鼻,咳嗽加杏仁、前胡宣肺,
5、变通法:可用川芎茶调散(《局方》),药用荆芥、川芎、防风、羌活、白芷、薄荷、细辛、甘草,亦疏风散寒之刺。
(二)风热袭肺
1,临床表现:耳胀耳痛,耳鸣如刮风样,听觉减退,鼓膜充血或内陷,如中耳积液则鼓膜外凸。鼻塞流黄涕,发热恶风,咽痛。舌尖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
2,病因病机:风热外袭,循经上乘,壅阻耳窍而为耳胀耳痛。
3,治法:疏风清热通窍。
4,方剂: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药物:荆芥10g,连翘10g,银花15g,薄荷6g(后下),牛蒡子10g,桔梗10g,甘草6g,芦根30g。
方义:荆芥、牛蒡子、薄荷疏风。连翘、银花清热,桔梗、甘草利咽,芦根生津清热。
加减:鼻塞流涕加苍耳子,白芷疏风通鼻,耳痈明显加菊花、夏枯草清肝,发热恶风加豆豉透表,中耳积液加车前子、桑白皮、黄芩清肺。
5,变通法;轻者可用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合翘荷汤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,药用桑叶、菊花、薄荷、连翘、桔梗、山栀、苦丁茶、甘草,亦疏风清热通窍之剂。
(三)肝胆湿热
1,临床表现:耳内胀闷压迫感,耳痛显著,耳鸣,听力减退,鼓膜充血,积液明显或景半透明状,鼻塞。流涕黄稠。口苦,咽干,大便于,小便黄。苔黄腻,脉数。
2、病因病机:素体湿热蕴结,循少阳经上扰耳窍而成耳胀耳痛。
3,治法:清泄肝胆,利湿通窍。
4,方剂:龙胆泻肝汤(《医宗金鉴》)加减。
药物:龙胆草10g,木通10g,车前子10g(包),黄芩15g,山栀10g,泽泻15g,柴胡10g,连翘10g,丹皮10g,石菖蒲10g。
方义:龙胆草、连翘、丹皮清泄肝胆之热,黄芩、山栀清泻肺热,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利湿,柴胡引经入少阳,石菖蒲通窍。
加减:中耳积液多者加苡仁、鱼腥草、夏枯草利湿清热,大便干者加生大黄、全瓜蒌通下泻火。
5,变通法:如见表证,则用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合翘荷汤《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,药用桑叶、菊花、夏枯草、荆芥、苦丁茶、薄荷、车前子、连翘、龙胆草等。
(四)肺气亏虚
1,临床表现:耳胀耳鸣,听力下降,病程长,易复发,鼓膜内陷、混浊,或鼓室积液清稀。畏风易感冒,气短乏力,体倦懒言,咳嗽痰清。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
2,病因病机:肺气不足,卫外不固。清气不升,湿浊停留,上扰耳窍。
3,治法:补肺益气,利湿通窍。
4,方剂;补肺汤(《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》)加减。
药物:生黄芪15g,党参10~15g,五味子10g,桑白皮10~15g,炙紫苑10~15g,杏仁10g,石菖蒲10g,柴胡10g,甘草6g,车前子10g(包),木通10g。
方义:黄芪、党参、五味子、甘草益气补肺,桑白皮、紫苑、杏仁肃肺止咳,柴胡引经,车前子、木通利湿,菖蒲通窍。
加减:畏风、自汗,易感冒者加防风、白术,即合玉屏风散(《世医得效方》)用,益气固卫。
5、变通法:肺脾气虚,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益气升阳,酌加石菖蒲、香附、川芎、木通理气通窍。若脾气虚弱,肺失清肃,痰湿中阻,清窍受蒙,耳内堵闷,听力减退,咳嗽痰稠,苔腻,脉滑者,可用六君子汤(《医学心得》)加木通、车前子、石菖蒲,补气化痰,燥湿通窍。
(五)脾虚湿困
1,临床表现:耳内堵闷,听力减退,耳鸣呈低音调,持续不断,鼓膜内陷。鼓室积液不易被吸收。纳呆脘痞,腹胀便溏,神疲乏力。肢倦身重。舌淡苔白滑,脉濡细。
2,病因病机:脾虚不健,水湿内生,循经上犯,停聚耳窍而为耳内胀闷。
3,治法:健脾益气,利湿通窍。
4,方剂:参苓白术散(《局方》)加减。
药物:党参10~15g,白术10~15g,茯苓15g,扁豆10g,陈皮6g。砂蔻仁各3~6g(后下,打),山药10~15g,甘草6g,石菖蒲10g,木通10g,车前子10g(包),苡仁15g。
方义:党参、白术、山药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气,苡仁、车前子、木通、茯苓利湿,砂蔻仁理气泄浊,陈皮和胃,菖蒲,木通通窍。
加减:气虚加黄芪补气,肾虚加枸杞子、山黄肉补肾。
5,变通法:同肺气亏虚之变通法。于此不赘述。
(六)瘀阻窍闭
1,临床表现:耳内堵闷感较甚。日久不愈,耳鸣,听力减退,鼓膜内陷明显混浊,有灰白色沉积斑块。舌淡黯,脉弦、涩。
2,病因病机:久病入络,气滞血瘀,闭阻耳窍而为耳内堵闷。
3,治法:活血通窍。
4,方剂:通气散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。
药物:柴胡10g,川芎10g,香附15g,木通10g,红花10g,赤芍15g,桃仁10g,石菖蒲10g,炮甲片15g(先煎)。
方义: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赤芍活血化瘀,香附、柴胡理气疏肝,木通、石菖蒲、炮甲片通窍肩闭。
加减:热加连翘、丹皮清热,寒加吴萸、桂枝温通。
5,变通法:兼脾虚台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,兼肾虚合杞菊地黄汤(《医级》)或金瞪肾气丸(《金匮要略》)。
【医家经验】
干祖望“耳聋治肺”经验
临床不少耳聋并无肝、胆、肾经见证,反见鼻塞、咳嗽,或恶寒、发热等肺卫不和之状。此类耳聋即西医所称。急性耳咽管炎”或“卡他性中耳炎”,中医则认为是风邪袭肺、移病聋葱。《温热经纬·卷四》:“肺经之结穴在耳中,名日聋葱,专主乎听。”聋葱受病亦即《诸病源候论》所称的风聋。可用三汤疏风宣肺治之,并加防风、薄荷、苍耳子、僵蚕疏风,菖蒲、路路通走窜为治聋要药。运用此方,一是耳聋在1周以内,发病不久;二是伴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喷嚏(其中一、二即可)肺经见症。[严道南,于祖望治疗五官科疾病的独特方法,中医杂志,1985,26(1):15~17]
【简易方药】
1、木香3g,苏梗(叶)、青皮各6g,积壳、大腹皮、菖藻各10g,柴胡、乌药各5g,蔓荆子15g。耳闭重加马兜铃10g。每日l剂,水煎服。用于气滞明显者。
2,杏仁、竹叶、半夏各10g,白蔻仁、厚朴、通草各10g,滑石、苡仁各20g。鼻塞加麻黄、菖蒲,积液多者加泽泻、车前子、葶苈子,每日l剂,水煎服。用于湿阻明显者。
3,麻黄6g,防风、防己各9g,杏仁、苡仁、桔梗、远志、术通备10g,蝉衣5g,制南星4g,木香4g,积液清稀色黄去麻黄,加荆芥、莲翘、山栀、黄芩、鱼腥草、积液黏稠加川芎,礞石、沉香、半夏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用于风邪侵袭引起中耳积液者,
【针灸治疗】
(一)毫针法
取穴,耳门、听宫、听会、翳风,配合谷、风池。每次2~4穴。肺脾虚弱加足三里,肝胆湿热加行间。
方法:毫针常规刺法,留针30分钟。
疗程;日1次,5~7次为l疗程。
(二)穴位注射法
取穴:耳门、翳风、风池,每次1穴。
方法:用丹参注射液,每次每穴注射0.3~0.5m1。
疗程:3天l次,5~7次为1疗程。
【评述】
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又称卡他性中耳炎,多系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引起,以鼓室积渡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。属中医耳胀、耳闭范畴。大部患者在感冒后诉说耳内闷胀或堵塞,按压耳屏可短暂松解。听力减退,体位垂直时明显,平卧时改善。耳鸣属低频,呈持续性。
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》:“肺之络会在耳中,肺受风火,久而不清,窍与络俱为之闭,所以鼻塞不闻香臭,耳聋耳鸣不闻声音也,兹当清通肺气。”近年来“耳聋治肺”又有较大进展,对耳胀、耳闭的治疗不无启迪。从肺论治本症,初期邪在肺卫,肺失宣降,宜宣肺祛邪;中期肺气壅塞,水浊不散,宜泻肺利水;末期肺气受损,清窍失养,宜补肺复元。分期论治,可提高临床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