羚翘解毒丸
生产厂家:石家庄万和制药有限公司
功效主治: 疏风清热,解毒。用于风热感冒,恶.... [说明书]
【证治方药】
(一)风寒束表
l,临床表现:恶寒发热,但寒多热少,并常伴头痛,无汗,鼻塞流涕,骨节酸痛。舌苔薄白,脉浮。
2,病因病机:风寒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,寒属阴邪,其气凝闭,卫外之阳被郁,故恶寒发热而寒多热少。可见于各种急性热病的初期阶段,尤其多见于流行性感冒。
3,治法:辛温散表,发散风寒。
4,方剂:荆肪败毒散(《摄生众妙方》)加减。
药物:荆芥10g,防风10g,羌活10g,独活10g,川芎6g,柴胡10g,前胡10g,桔梗10g,枳壳6g,茯苓10g,甘草6g,薄荷6g,生姜6g。
方义:荆芥、防风、生姜辛温解表、发散风寒,羌活、独活祛风散寒以治骨痛,川芎活血祛风能止头痛。柴胡解肌清热,薄荷疏风泄热,前胡、桔梗宣肺止咳。枳壳宽中理气,茯苓、甘草和中化湿以调脾胃。
加减:鼻塞流涕加苍耳子、辛夷通鼻,咳嗽加杏仁、白前宣肺止咳。
5,变通法:如风寒较重,肺气不宣。兼见咳喘,脉浮紧者,宜用麻黄汤(《伤寒论》)解表散寒,宣肺平喘。若风寒柬表,营卫不和。兼见畏风、自汗、脉浮缓,宜用桂枝汤(《伤寒论》)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。
(二)风热客表
1,临床表现:恶寒发热,但热多寒少,并常伴时时恶风,头痛且胀,少汗或汗出不畅,口微渴,咳嗽,咽痛。舌苔薄黄,脉浮数。
2,病因病机:风热外邪客于肌表,卫气被遏,故恶寒发热,热多寒少。多见于流行性感冒、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初期阶段等。
3,治法:辛凉解表,疏泄风热。
4,方剂:桑菊饮(《温病条辩》)加减。
药物;桑叶10g,菊花10g,杏仁10g。连翘10g,薄荷10g,桔梗10g,甘草6g。芦根30g。
方义:桑叶、菊花、薄荷疏风泄热,杏仁、桔梗、甘草宣肺利咽,连翘清热解毒,芦根清热润肺,生津益胃。
加减:口渴加花粉,头痛加川芎。
5,变通法:如感受风邪之靠较重者,宜用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辛凉透表,清泄风热。
(三)暑伤卫表
1,临床表现;恶寒发热,见于夏令气候炎热时,但恶寒少、发热多,兼有头胀,胸闷汗出,口揭,小便短赤。舌苔黄腻,脉襦数。
2,病因病机:暑邪客于肌表,卫气被阻,故恶寒发热。多见于夏季感冒、中暑等。
3,治法:解表祛暑,清热化湿。
4,方剂:新加香薷饮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药物:银花10g,连翘10g,香薷10g,厚朴6g,鲜扁豆花10g。
方义:香薷、厚朴祛暑化湿,银花、连翘、鲜扁豆花清解暑热。
加减:如暑热盛者,可加滑石、桅子、荷叶清暑泄热;苦湿邪甚者,去银花、连翘,鲜扁豆花易扁豆,加藿香、佩兰,紫苏、白芷解暑化湿。
5,变通法:可用香薷饮(《局方》)加减。
(四)湿郁肌表
1,临床表现:恶寒发热,但身热不扬,兼有头胀如裹,骨节疼重。舌苔白腻,脉濡。
2,病因病机:感受雾露湿气或淋雨涉水,邪从外入,肌表受伤,卫气失疏,故恶寒发热。可见于夏季各种急性热病的初期阶段,尤其多见于夏季感冒。
3,治法:解表祛湿。
4,方剂:羌活胜湿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加减。
药物:羌活10g,独活10g,藁本10g,防风10g,蔓荆子10g,川芎6g,甘草6g。
方义:羌活、独活祛风化湿,防风、藁本解肌散寒湿,蔓剂子、川芎疏风以清头目,甘草和中。
加减:若湿邪内阻脾胃,胸脘痞闷,恶心呕吐,口腻味淡,可加厚朴、苍术、半夏燥湿健脾,理气和中。
5,变通法:湿郁肌表而有化热者,可用九味羌活汤(《此事难知》)加减,解表祛湿清热,药用羌活、防风、苍术、细辛、白芷、生地、黄芩、甘草等。
(五)脾气虚弱
1,临床表现:恶寒发热,但发热多于恶寒,兼有面色觥白,自汗,倦怠无力,大便溏泄。舌淡嫩,脉虚大无力。
2,病因病机:脾气虚弱,阳气浮越,故恶寒发热,热多于寒。可见于血液病变、慢性虚弱病证等。
3,治法:补脾益气。
4,方剂: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加减。
药物;黄芪10g,人参10g,白术10g,当归10g,陈皮6g,升麻6g,柴胡6g,甘草6g。
方义:黄芪、人参、甘草甘温益气,升麻、柴胡升发清阳,白术健脾化湿,当归养血和血,陈皮理气和中。
加减:如兼阳气不足,四肢不温者,可加附子、肉桂温振阳气。
5,变通法:如兼见风寒者可用升阳益胃汤(《脾胃论》)加减,药用黄芪、人参、甘草、羌独活、防风、柴胡、白术,陈皮等。
【医家经验】
王少华用“求汗于血”法经验
外感风寒,恶寒发热无汗,病见脉微、沉细无力,尺脉弱而无力。为血弱正虚之体,皆不可用一般汗法,而宜用“求汗于血”法。“求汗于血”一法,原为体质虚弱雨有表邪者设。药取辛散甘补之品,可望正胜邪却。补血药以归、地相配为宜。补气药首取黄苠,生用可走表,更取小量以作引经,若黄苠与辛散药为伍,易鼓舞表阳以助发汗达邪之力。阴血不足不宜强汗,如非寒冬节令,应尽量避免用麻黄、细辛等峻猛药,即用亦以小量为准。辛散药以柴胡、生姜、豆豉、荆肪等为宜。并视正虚与邪实的病情而决定其比例为辛三甘七或辛七甘三。服药后宜遵桂枝汤法,稍饮热稀粥,调和胃气,免于伤正。[王少华,等·“求汗于血”法的临床应用·中医杂志,1985,26(10):740~741]
【评述】
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》:“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,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”,对本症的病机特点作了概括,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。
恶寒发热应属表证,治疗总需解表散邪,但病邪有风寒、温热、暑湿的不同,临床辨证,应予辨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