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疫力下降用药
【调理原则】
调节肺卫和脾胃功能,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充足的体力。
【调理方法】
1,适当锻炼身体、增强体质。可选择晨练、工作间锻炼、学生课间操锻炼、晚间锻炼等形式,注意锻炼过程当中运动量要适量,循序渐进,忌强度过大,还应持之以恒。
2,工作和生活规律,保证睡眠,注意饮食均衡,合理搭配各种营养成分,如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。
3,保持乐观情绪和态度,使机体维持于一个最佳的状态。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入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。
4,定期体检,发现问题及对治疗。
5,注意季节和气候变化,随时增减衣物。
6,食疗。
(1)枸杞羊脑
原料:羊脑l具,枸杞子30g。
制法;将羊脑洗净与枸杞于盛在碗中,加适量葱末、姜末、料酒、盐,上锅蒸制,性状似“豆腐脑”。
功效:补脑,调养躯体疲劳。适宜于免疫力下降者。
(2)黄芪鸡
原料:黄芪30g,陈皮15g,肉桂12g,公鸡1只。
制法:将中药用纱布包好,与公鸡一起放入锅中,小火炖熟,食盐调味,吃肉喝汤。
功教:调养躯体疲劳、体力下降者。适宜于免疫力下降者。
(3)入参糯米粥
原料:入参10g,山药、糯米各50g,红糖适量。
制法:先将入参切成薄片,与糯米、山药共同煮粥,待粥熟时加入红糖,趁温服用,每天1次。
功效:补益元气,抗疲劳,强心。适宜于免疫力下降者。
(4)鳗鱼山药粥
原料:活鳗鱼l条,山药、粳米各50g,各种调料适量。
制法:将鳗鱼剖开,去内脏,切片,放入碗中,加入料酒、姜、葱、食盐调勾,与山药、粳米共同煮粥服用,每天1次。
功效:气血双补,强筋壮骨,消除疲劳。适宜于免疫力下降者。
7,针灸。取穴足三里、曲池、合谷、血海、内关、神门。
8,气功:以静功为主。
9,穴位按摩:以脾胃或肝肾经穴位或循行部位按摩。具体如下:
(I)揉丹田:丹田位于肚脐下1—2寸处,相当于石门穴位置。方法是将手搓热后,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该处旋转按摩50一60次。
(2)按肾俞:肾俞穴位于第2、3腰椎间水平两旁l寸处,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~60次,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。
(3)摩涌泉:涌泉穴位于足心凹陷处,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。方法是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,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,左右交巷进行,各按摩60~80次至足心发热为止。
以上三法,依次而行,早、晚各1次,常年不断,必然见敢。
10,中药泡脚。选用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当归、川续断等补益药各15一20g,用砂锅煎煮。然后将煎好的药液去渣倒进木桶里,再加入热水,每天浸泡30分钟。水温宜在40℃一50℃,水量则以没过小腿的2/3为最佳。
1l、中医辨证治疗。
(1)气血亏虚证
证候:面色淡白或萎黄,头晕目眩,少气懒言,神疲乏力,或有白汗,心悸失眠,舌质淡嫩,脉细弱。
治法:益气生血。
方药:十全大补汤(黄芪30g,党参、茯苓、熟地各15g,白术、川芎、白芍各9g,炙甘草、当归各l0g,肉桂6g)。
(2)脾肾阳虚证
证候:面色萎黄,四肢不温,大便溏薄,畏寒肢冷,腰膝酸软,腹部冷痛,小便不利,食少体倦,面色咣白,唇甲色淡,舌淡苜白,脉象沉弱。
治法:温补脾肾。
方药:右归丸(熟地黄25g,制附子3g,肉桂5g。山药15g,山茱萸10g,菟丝子10g,鹿角胶10g,枸杞子15g,当归10g,杜仲12g)。
(3)肝肾阴虚证
证候:头晕目眩,视物模糊,耳鸣,胁痛,腰膝酸软,咽干,颧红,盗汗,五心烦热,男子遗精,妇女月经不调,舌红,无苜,脉细数。
治法:滋补肝肾。
方药:六味地黄丸(熟地黄15g,山茱萸10g,山药15g,泽污10g,丹皮10g,茯苓10g)。
(4)脾气亏虚证
证候:面色淡白、萎黄,身体容易出现疲劳感,大便溏薄,腹部怕冷,一受凉就腹泻,胃口不佳,食欲差,舌头淡胖,边上有齿痕,舌苔白,脉象虚弱缓慢。
治法:益气健脾。
方药:入参健脾丸(入参10g,麸炒白术10g。茯苓10g,山药15g,陈皮10g,木香6g,砂仁6g,蜜炙黄苠15g,当归10g。炒酸枣仁15g,制远志10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