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药品名称】 |
巯嘌呤
|
【生产企业】 |
[还有3个药企生产该药]
|
---|
【功效主治】 | 适用于绒毛膜上皮癌、恶性葡萄胎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急变期。 |
【用法用量】 | 1.成人常用量(1)绒毛膜上皮癌。每日按体重6—6.5mg/kg,分2次口服,以10日为一疗程,疗程间歇为3—4周。(2)白血病。①开始,每日按体重2.5mg/kg或按体表面积80一100mg/平方米,每日1次或分次服用,一般于用药后2—4周可见显效,如用药4周后,仍未见临床改进及白细胞数下降,则可考虑在仔细观察下,加至按体重5mg/kg;②维持,每日按体重1.5—2.5mg/kg或按体表面积50一100mg/平方米。 2.小儿常用量:每日按体重1.5—2.5mg/kg或按体表面积50mg/平方米,一次或分次口服。(1)本品无论单用或联合应用时,均有抑制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的反应,因而必须根据具体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疗法,例如新鲜血、血细胞成分、抗生素等。(2)有肾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,应适当地减少剂量。 |
【性状】 | 本品为黄色结晶性粉末;无臭,味微甜。本品在水或乙醇中极微溶解,在乙醚中几乎不溶。 |
【药物相互作用】 | (1)本品与别嘌醇同时服用时,由于后者抑制了巯嘌呤的代谢,明显地增加巯嘌呤的效能与毒性,因此在两药同时服用过程应仔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,并适当地减少巯嘌呤的剂量。 (2)本品与对肝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同服时,有增加本品对肝细胞毒害的危险,因而需权衡两药合用的利弊及必要性。 (3)本品与其他对骨髓有抑制的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治疗合并应用时,会增强巯嘌呤的效应,因而须考虑调节本品的剂量与疗程。 |
【不良反应】 | (1)较常见的为骨髓抑制,可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,常在服药后的第5、6天出现,停药后仍可持续一周左右。 (2)肝脏损害:可致胆汁郁积出现黄疸。 (3)消化系统: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,但较少发生,可见于服药量过大的患者。 (4)高尿酸血症:多见于白血病治疗初期,严重的可发生尿酸性肾病。 (5)口腔炎、腹泻、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少见。可引起胃肠道反应,恶心,呕吐,食欲不振,腹泻,口腔炎,口腔溃疡.骨髓抑制,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,甚至全血象抑制.个别有肝损害,黄胆,高尿酸血症,结晶尿,肾损害.剂量过大有头晕,头痛,腹痛,皮疹. |